章鱼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风起明末 > 第二百六十一章:困局
    崇祯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从济南撤退的清军主力在多尔衮的带领之下一路北上,出了山东的济南府后,便直接经由北直隶的河间府进入了顺天府内的丰润和玉田一带。

    这一路上并不太平,明军多番袭扰,孙传庭带领的明军主力处处抄前,沿途袭扰,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北上的路途之中,为了突破明军在东安和武清两地设下的封锁。

    因为胜利的鼓舞,明军作战的意志远比起以前要顽强的多。

    虽然清军还是突破了两地的防线,击败了镇守的明军,但是却也是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不少被掳掠的百姓都被明军抢回,牲畜粮草还有金银也被夺回许多。

    仲春时节,雨雪淋霪,恶劣的天气使得大军的跋涉极为极难。

    因为携带着大量的金银辎重,还有掳掠的人口牲畜,所以清军的行进速度极为缓慢。

    士气高涨的明军也让清军感到了棘手,曾经他们根本看不起的对手,现在却是成为了他们的威胁。

    近八万余名清军,此时全都集中在丰润和玉田两城。

    丰润清军大营之中,正在进行着一场军议。

    军议的内容,自然是应当从什么地方出关才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明国的军队知晓我们想要出关,已经是先一步抢占了附近的关隘,又向各处城池增兵。”

    军帐之中,多尔衮身穿银甲站立于一副巨大的舆图之前。

    舆图之上清楚的用红黑两色描绘出了大致的情形。

    “明国督师孙传庭带领的秦军主力在二月二十八日的时候,已经移动到了我们东面的永平府附近,兵马超过三万。”

    “永平的北方,迁安一带的东郊驻扎着一支明军,人数在六千人上下,领军的将领是明国的宣府总兵杨国柱。”

    多尔衮的话音落下,帐中一众清军将校皆是神色微沉。

    明军主力东移永平府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就在永平府的附近,有两处极为重要的关隘冷口和喜峰口。

    他们原本的计划是从冷口和喜峰口两地撤军。

    前不久议定好的方略就是从这两处关隘撤回关外,两黄旗的主力已经抵达了两关附近作为接应。

    但眼下明军主力的东移永平府,无疑是威胁到了这两条出关的道路。

    坐在下首的镶红旗旗主杜度眉头微蹙,沉吟了片刻之后,问道。

    “蓟州镇和遵化两地应当也有明军的重兵吧”

    多尔衮转头看了一眼发问的杜度,又看了一样帐中的一众将校,继而开口言道。

    “如多罗安平贝勒所言,蓟州镇和遵化两地都有明军的重兵。”

    “目前驻防在蓟州是明国总督陈新甲所统领的部队,主力是宣府、大同、山西三镇的营兵,还有一部分是从陕西驰援而来的营兵,总兵力超过三万。”

    “防守遵化则是高起潜统领的关宁军,总兵力也超过两万人。”

    杜度眉宇紧锁,三路明军只有驻防在遵化的高起潜一路是软柿子。

    但就是高起潜,最近一段时间也像是打了鸡血一样,二月初的时候在武清竟然敢偷袭他们的后营。

    他们没有想到从战事开始之时便胆怯不已,一路来都龟缩在后面的高起潜竟然敢主动发起进攻,还是进攻他们的大营。

    当时他们的主力都放在了前线,留守的只是各旗的二三线部队,而且人数还并不多。

    一时间竟然招架不住高起潜带领的关宁军,营地外围被攻破,小败了一阵,被关宁军抢回了不少的百姓和辎重。

    虽然后面他们又集结兵马击溃了前来进攻的关宁军,还斩杀了关宁军两名营将,也算是挽回了些许的颜面。

    只是被关宁军夺回的人口,还有抢回的金银却是变回不来。

    杜度心中郁结,他倒是想打高起潜,当初高起潜派遣的关宁军要死不死抢回去的东西,基本都是属于他镶红旗的麾下的财物。

    只是高起潜现在所处的位置很尴尬,他们现在就算是能够打败高起潜也没有多少作用。

    从遵化一线走,能出关的位置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遵化城西北处的大安口。

    “明军的主力在蓟州镇和永安府,这两个地方去不成,我们总不能走大安口吧”

    崇祯二年的时候,他们第一次入口便是从大安口毁长城而进。、

    “大安口地势狭窄,而且明国也有重兵在大安口防守,就算能够攻下,走大安口光是将人口辎重运送出去都要许久,我们等不了太长的时间,所以我们也不能走大安口。”

    多尔衮摇了摇头,这个的想法他也曾经想过,但是不久就被他自己否决了。

    大安口这個地方地势狭窄,虽然可以行军,但是他们携带这么多的辎重,却是不好及时运送出去。

    关宁军野战是不行,但是他们守城却是顽强的过分,他们真的能够守着辽东一直到老死。

    沈阳和广宁要不是因为守将利令智昏,还有内应的存在,甚至都不会陷落。

    辽东那一座座堡垒构建起来的堡垒群,他们哪怕是坐拥着成群的红衣大炮,但是到现在都还没有全部拿下来。

    高起潜带领的关宁军虽然是个软柿子,但是有之前在武清南郊的前车之鉴,很难让人不去担忧高起潜又发疯。

    夜长梦多,一旦运送辎重的时间长了一些,关宁军只要敢杀出来,到时候他们必然会遭遇不小的损失。

    关宁军多骑兵,分散开来四处袭扰,总能够抢回一些东西。

    他没有打下济南,又接连损兵折将,再损失这些劫掠来的辎重和人口,他也没有办法去向黄台吉交差。

    至于当初另外两个入口,洪山口和龙井关则是在蓟州镇的北方。

    要从这里出关,也需要先解决蓟州镇的明军。

    孙传庭的抄前之策,还有设下的防御,真的让多尔衮深感头痛。

    如果明军还是跟以前一样,那么其实孙传庭这样的布置根本没有多少的用处。

    因为明军不敢主动出击,那么再好的方略也只是空谈。

    他们只需要像第一次入口一样,派一只兵马,往一座城下一围,然后大军携带辎重便可以直接从城下经过,城内的明军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动作。

    但是现在不行,明军在孙传庭的带领之下数次占据上风,士气也得到了上涨。

    而在之后的袭扰之中,不断的获取优势,也让明军的士气不断的攀升。

    短短的三个月时间,整个关内的明军都像是换了人一样,作战极为主动。

    而且最为烦人的是,明军的主力根本就不和他们正面交锋,不给大规模交战的机会。

    一直都是派遣大量小规模的骑兵部队袭扰,让多尔衮深感其烦。

    他麾下满打满算一共都只有次入关到现在,抢掠到的人口和牲畜大概还剩下三十七万左右,粮草辎重更是不计其数。

    这么多的人口牲畜,还有粮草辎重,只能靠着八万军兵来管理,还需要分兵各处防守。

    兵力很多时候都是捉襟见肘,哪里能够完全兼顾的过来。

    多尔衮的眼神在舆图之上不断的游动,他在思考一个可行的方略。

    能够从东面的冷口还有喜峰口走,自然是最好的。

    黄台吉带领着两黄旗主力此时正在两口之外,等待着接应他们。

    只是孙传庭带领的明军主力又在永安府,让多尔衮颇为忌惮。

    武清、东安两地的交锋,孙传庭带领的明军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伤亡。

    孙传庭的麾下有两名将领最为难缠,一个是曹变蛟,另外一个则是陈望。

    从最初的真定之战这两个人的名字,就已经是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多尔衮的耳中。

    这两人带领兵马在这一路上,杀伤了他麾下不少的军伍。

    两人都是骑将,麾下都有一支精锐甲骑,转进如风,奔袭如电。

    军中的蒙古游骑根本挡不住这两部兵马,只有各旗的精骑能够稍微招架一二。

    而且那个陈望麾下还有一支装备着大量火器的部队,不仅携带者一种发炮极为快速,射程颇远的火炮,而且火铳也极为犀利,比一般明军使用的鸟铳装填要快许多,而且更狠更准。

    在强攻武清的时候,他麾下的兵马在陈望麾下步兵军阵手下吃了不少的苦头。

    最后是靠着护军营的甲兵在前冲锋,带着精锐弓手才勉强将阵线推了过去。

    走冷口、喜峰口一线明面上看上去最好,但却并非是什么明智选择。

    似乎是为了印证多尔衮的想法,中军帐的帐帘骤然被掀开,一名浑身血污的信使就这样滚入了帐中。??

    中军帐内,一众清军的军将目光都和多尔衮一样投向那滚入帐中的信使。

    当前线大败的消息从那信使的口中被说出之时,多尔衮的眼眸也在一瞬间变得赤红。

    作为先锋的正红旗在迁安和杨国柱部遭遇,双方在深夜爆发激战,而后被击败,折损了上百人。

    这还不算完,正红旗的军兵重振旗鼓收拢了兵马屯驻于归河川,又遭遇了杨国柱的突袭,这一次又伤亡了数百人马,同时还丢失了大量的粮草辎重。

    多尔衮面色发青,但是终究是控制住了脾气。

    他原本的脾气并不暴躁,只是从贾庄的失利开始,越来越不顺心的让他逐渐变的暴躁了起来。

    如今明军在四面设置重兵围困,军心也因此浮动,这个时节他必须要稳住心绪,不能因为小事而受到波及,进而影响全军。

    “明国云集重兵在各处关隘,些许小败并不重要,你们原定的计划探查建昌冷口一带明军的布置完成了吗”

    多尔衮没有呵斥和责难,眼下败都败了,呵斥责难又有什么用。

    惩戒是肯定要惩戒的,但并不是现在。

    那信使微微一怔,不过马上还是反应了过来,只是脸色也难看了些许。

    “回禀奉义大将军,明国军队在九窑坡、千户亭等地设下重防,修建了许多炮台,洒满了拒马,还在一些要地埋设火药,约有二三十重,想要进攻只怕不是容易的事情。”

    “现如今,冷口,喜峰口两地,仍然掌握在明军的手中。”

    随着信使呈递上来的明军布防图总览,多尔衮的神色再度阴沉了半分。

    布防图虽然画的比较简陋,但是多尔衮能够看明白其中的要点。

    明军依据山体关隘不断的修建防御工事,大量的兴修炮台,又在外围挖设壕沟,足以称上一句固若金汤。

    若是想要从冷口和喜峰口翻越,不付出足够的代价是不可能。

    而孙传庭带领的明军主力就在近侧,稍有不慎,甚至可能都有倾覆的危险。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的事情,而是真有可能确切发生的事情。

    所以如果现在要想出关,那就绝对不能走冷口和喜峰口。

    只是,一不走冷口和喜峰口,二又不能走大安口、洪山口和龙井关,那么又能走那一口出关

    在原本的历史进程中,宣府、大同、山西三镇的军兵基本都失去了战力,退出了战场。

    孙传庭带领的秦兵虽然获取小胜,但是终究还是独木难支。

    高起潜就更加不堪,勉强打了几战后,就又开始当起了缩头乌龟。

    现在的高起潜之所以胆大包天的敢偷袭清军的大营其实完全是被逼无奈。

    崇祯亲自下旨问责,高起潜看到圣旨吓得直接魂不附体。

    他这样的宦官,手中能够掌握多大的权柄,完全就是看着皇上对他们有多宠爱。

    高起潜清楚的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够统领一镇兵马,靠的正是皇上对他的信重,认为他是知兵的。

    一旦圣眷不在,他根本什么都不是。

    高起潜靠着这个身份和统兵,他赚足了金银和财宝,自然是不想失去,所以才如此的疯狂。

    因为陈望这只蝴蝶扇动翅膀的原因,如今的多尔衮和清军所面临的境况,远比原本历史上的要更为艰难。

    历史上在出关之时,多尔衮面对的是七八万名士气萎靡,疲惫不堪的明军。

    但是,现在多尔衮需要面对的,是规模将近十万,士气如虹的明军。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为你提供最快的风起明末更新,第二百六十一章:困局免费阅读。:2
键盘左右方向键"→"或"←"可翻页,回车可返回风起明末目录,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