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鱼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风起明末 > 第二百五十二章:大阵
    辰时五刻5。

    大清河南岸,清军大营此时一片喧腾,已是沸反盈天。

    清军大营之中,大量身披着重甲的清军甲兵,正顺着营地内部军帐留出的过道,向着前方快步行进而去。

    杂乱的脚步声之中,混杂着各级军官声嘶力竭的命令声。

    营外炮声连绵,恍若震雷,裹挟着无与伦比的气势滚滚席卷而来。

    清军大营正白旗营地,营地之中,甲士林立,旌旗如羽。

    在层层的军帐、片片的戟戈之间一座巨大的望台伫立在营地的中央地带。

    这座望台正是清军的指挥台,作为清军主将的多尔衮此时正面沉如水的扫视着整个战局。

    北地的天在冬季亮的很晚,要到辰时才会开始亮起。

    多尔衮本来计划的是等到辰时四刻,风清天明之后下令军队发起进攻。

    但是在辰时一刻,天刚微明的时候,大队的明军便已是踏出了军营,率先向着他们发起了进攻。

    明军突然的出击出乎了多尔衮的预料,彻底打乱了他原本安排好的计划。

    而且明军的人数比起此前斥候探报的更多,总兵力差不多达到了三万人左右。

    多出来的上万军队是原本山东省内,驻防在德州城内的军队,他们之前落在了后方,没有被斥候所发现。

    不过眼下,明军三万大军已经是抵达

    明军大军尽出,在大清河干枯的河道之上派兵列阵,两翼是作为护卫的骑军,约有六七千骑。

    排列在中间的是一万五千余名步兵,共分五阵,每阵约有三千余人,其中有三阵为车营,外围有战车作为防护,其余的军卒则留守后方的大营,作为后阵策应。

    明军的车营战术存在时间很久,现在明军所使用的车营战术。

    基本都是万历年间,俞大猷和戚继光对于车营战术进行的改革后的定制。

    俞大猷认为:“车必籍火器以败贼,火器必籍车以拒马。”

    简单来说,就是战车一定和火器结合起来,火器作为活火力的补充,战车则是为了抗拒冲锋而来的战马。

    经过俞大猷和戚继光改制之后,明军的车营的战术彻底趋于完善。

    在戚继光之后,边镇的车营随着时间推移,同时根据战场的形势也一直都在发生了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根本的核心并没有发生多少的改变。

    明军的车营,一般有重车、轻车两种大的车型,根据装载的火器不同又有不同的车型。

    战车两头都设有长辕,两头皆可驾马,可进可退。

    戚继光改革的车营,重车每辆装火炮两门,配备二十名士兵,其中正兵十名,两名管马,炮手六名,车长一名,舵手一名,另外十人则为战兵,负责近战。

    轻车则留射击空位,以供鸟铳,弓弩使用,以三千人为一营,每营设兵车一百二十八辆。

    车营对敌,作战之时根据随地形将战车环列于最外侧,己方的骑兵居于最中央,而后步兵,弓手、火铳手层层递进。

    敌人距离远时使用火炮与火器进攻,离得再近一点便用弓弩还击,等到敌人冲至近前,步兵上前依托战车防御拒马武器器列于阵前,用长枪刺杀,敌人败北后,再派骑兵对其进行追击。

    戚继光领兵镇守北疆十数载,凭借车营战法屡败蒙古,得以名动漠南。??

    在浑河血战,浙兵便是依据车营与数倍于己的后金兵鏖战了,一度陷入僵局,迟迟无法击破浙军车阵。

    直到浙兵打光所携带的火药和弹丸之后,后金兵凭借着人数的优势,这才冲开了浙兵的车营,赢下了浑河之战的最终胜利。

    明军的这种车营战术在针对武备不精,缺乏重型火炮的蒙古部落来说收效卓著。

    但是面对着拥有着重型火炮的清军之时,便不可避免的落入了下风。

    因为本来戚继光在改革的初期,为的也只是要应对北方蒙古诸部的威胁。

    在戚继光所处的时代,处于辽东塞外的女真诸部,这个时候还是大明的忠仆。

    那个时候的努尔哈赤,也只不过是辽东李氏门下的爪牙罢了。

    没有任何一人在那个时候能够料到,女真会在随后的数十年间迅速的崛起,一跃成为辽东的霸主

    如果李成梁在九泉之下得知自己的二儿子李如柏,三儿子李如柏两人会因为女真而死。

    不知道李成梁会不会后悔自己为了仕途风顺而养寇自重。

    随着时代的进步,武器的进步,车营注定是要退出时代的战法。

    只是对于现在的清军来说,明军摆出这样的车营他们却一时间没有多少好应对的办法。

    在辽东,在塞外,他们能够收拢大量的火炮,甚至于排列红衣重炮。

    在重型火炮的轰击之下,连砖石所铸的城墙都无法抵抗,木制的战车又如何能够抵挡

    但如今这是在关内,这一次的入口之战,他们深入明国的内地,为的是劫掠财物和人口,皆是轻装简行,甚至连粮草都没有带,更不用提重型的火炮。

    诸如红衣大炮那般的重型火炮,得需要数匹驮马拖拽着前行,一日还走不了多少里,会极大的拖延行军的速度,这一次入口他们自然是没有携带。

    在贾庄所使用的火炮也都是从明军的手中缴获的,基本都是中小型的火炮,多是各式的佛朗机炮,射程并不远,威力也不大。

    想要依仗这些火炮轰开明军的车营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那么想要击破明军的车营,便只有推行盾车递至近前,短兵相接强行破阵。

    只是这样一来,伤亡也必然直线上升,这又是清军不能接受的。

    明军步兵共分五阵,呈一字排开,第一阵,第三阵、第五阵三阵为车营,二、四阵为普通军阵。

    车营和普通军阵之间交错相布,互为呼应,相互依靠。

    多尔衮紧蹙着眉头,眼神阴骘,扫视着整个明军的大阵,想要找出破绽。

    但是这些出自孙传庭手笔布下的军阵,怎么可能有什么破绽,几乎所有的细节都被孙传庭所注意到。

    多尔衮看了许久也没有看出任何破绽,耳畔的火炮声几乎一刻都不平息。

    让多尔衮心中最为烦闷的是明军在阵前设置的炮兵营地。

    明军拥有一支规模不小的炮队,那些火炮火炮威力相对于一般的红衣炮要小。

    但是比起佛朗机却又要大得多,而且射程也超过他们军中的佛朗机炮。

    这个距离之上,他们只有挨打的份而没有还击的份。

    明军的火炮阵地采取轮射的方式开炮,将近半个时辰的时间,各营不断的传来损失的报告。

    各营外围的营墙几乎都有损坏,人员虽然没有多少的损伤,但是士气受到的影响极大。

    多尔衮向着左右两翼看去,左右两翼的他麾下的骑兵接到他的命令此时已经出阵,有数部骑军已经是和明军的骑军短兵相接,混战在了一起。

    但是这一次,明军的骑兵并没有再如同以往一般一触即溃,反而是极度的顽强。

    明军的骑兵依托着有利的地形,借助着己方的车营的火力,使得阵线空前稳固。

    哪怕是他派出了护军营的甲骑出击,最终也没有能够打开僵持的局面。

    就在多尔衮扫视着整个战局的时候,此前领着甲骑开赴前阵的多铎此时终于是返回了营地之中。

    “斥候探报出来了。”

    多铎身穿着镶白水磨甲,头戴着双棱盔,阔步登上了望台,他奉命去前阵是为了探查明军的底细,将近半个时辰的情况,散出去的斥候已经是将明军情报掌握的差不多了。

    “明军的安排如何”

    多尔衮没有转头,直接发问道。

    “经过再三的确认,明国军队的主帅确认是明国的陕西巡抚孙传庭,出战的军兵也是以他麾下的陕西军为主力,留守大营的部队是原本在德州驻防的山东部队。”

    多铎走上前,和多尔衮站在一起,他抬起手指着远处明军大阵的正中央,详细的回答道。

    “明国军队安排在两翼的部队,右翼是明国副总兵曹变蛟带领的陕西骑兵,左翼是祖宽带领的关宁骑兵。”

    多尔衮的目光从右至左缓缓扫过远处明军排布的大阵,祖宽和曹变蛟两人的名字他都听过,祖宽算的上是老对手了,中规中矩。

    曹变蛟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天聪四年的四城之战期间,因骁勇而扬名。

    对于明国国内的事情多尔衮也有所了解,明军之中敢战的将校他们也都会收集一些相关的情报。

    在山林之间,想要压服一个部落,就必须要先杀掉他们部落之中最勇敢的人。

    只要杀掉了那些部落之中最有勇气的人之后,剩下的人无论有多少都不过只是待宰的羔羊罢了。

    部落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所以每逢作战,只要发现有敢战的明军,就算是财富近在眼前,他们也会放弃那些即将到手财富聚拢起来,势要将敢战的明军的击败。

    明国军队之中有勇气的人有三成战死在了萨尔浒。

    另外三成战死在了沈阳城外的浑河,还有三成倒在了数十年之间的血战之中。

    只剩下了最后一成在关内。

    只要杀了这最后一成有勇气的人,那么明国的军队将会在此后的十数年内一蹶不振。

    在贾庄之时,多尔衮想的便是一锤定音,以震明国各路勤王之师。

    但是可惜的是,贾庄一战最终不了了之,他所有的筹谋最终还是功亏一篑,损兵折将却是未能如愿。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

    那个人,如今更是奔驰千里之遥,领麾下兵马与他再次相临。

    多尔衮抬起头举目向着远方看去,连营以北明军大阵兵马移动,扬起无数的尘土。

    越过重重连绵的军阵,穿过层层的枪矛,透过如麻的旌旗,最终多尔衮的视野定格在了明军大阵的正中央,那面火红色的大纛之上。

    大纛之下,无数身穿着赤甲,头戴赤盔,罩袍束带的甲兵,恍若众星捧月一般环绕着那面火红色的大纛。

    凛冽狂暴的寒风卷着尘土,呼啸着掠过干枯冰冻的大清河,而后又掠过了南岸列阵的明军军阵。

    无数恍若火焰的赤旗在狂风之中翻腾滚动,犹若燎原之火

    明军大阵之前,炮声如雷,恍若山崩。

    无数团白色硝烟升腾而起,橘红色的火光在多尔衮的眼眸之中绽放,最终收获的一声一声凄厉的哀嚎,伴随着的是各营不断崩塌的营墙。

    多尔衮握紧了腰间的顺刀,冰冷的寒意自他的眼眸之中缓缓溢出,眼前的景象让他的心中的杀意也已经到达了临界。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在他的心中,生出了一股原本不应该存在的情绪恐惧。

    数十年来,明国的国势江河日下,日薄西山,一日比一日更为衰弱,一日比一日更为衰败。

    而他们的势力却是如日中天,越发的强盛,就在四年之前,在他领大军渡过黄河,趁着大雾包围了额哲营帐,派苏泰之弟南楚劝降。苏泰、额哲母子奉蒙元传国玉玺出降。

    至此,漠南蒙古诸部尽皆慑服,一路之上,诸长低首,王侯跪迎。

    此消彼长,如何不会滋生野心

    数百年前,蒙古人崛起于漠北,一路南下灭金平夏覆灭宋室,最终问鼎天下入主中原,继华夏皇帝之位。

    而在今时,关外北国万里之地已成他们女真诸部牧马之所,为何不能效仿昔日蒙元入主中原

    从前,多尔衮一直都是信心百倍,因为明军的孱弱,因为明庭的腐败,因为明国的衰弱。

    但是眼下如今就在大清河南岸严阵以待,士气如虹的明军,却是让多尔衮的心中生出了那本不应该有的恐惧。

    明国的内部似乎正在发生着一些让人不明就里的变化,这些变化并非是坏的变化,而是好的变化。

    那只垂垂老矣的赤虎胸腔之中的心脏仍然用力的跳动着。

    眼前的景象还有心中那生出的些许恐惧,让多尔衮回想起了过往许多不好的回忆。

    原本存在于他心中保全实力的想法在他的心中已是荡然无存。

    无论是为了今后的大计,还是为了他今时今日的地位,他都必须要击败眼前这支明军,绝不能放任明军重振旗鼓。

    低沉的号角声在多尔衮的耳畔缓缓响起,也将多尔衮随风飘荡的心神重新拉回了望台。

    多尔衮收回了目光,转而想着号角声响起的地方看去。

    各营的大部分的军兵此时已是奉命出战,列阵于野,那号角声正是向他汇报应旗结束的信号。

    他麾下的兵马,已经做好了准备。

    多尔衮紧握着腰间的顺刀,令人心悸的杀意在他的眼眸之中流转,他的心中已是发了狠心。

    “擂进军鼓,吹长号,死兵在前,护军压阵,传令诸旗,倾力进攻”

    “鼓声不停,攻势不缓,无令后退者,连坐诛杀,无论满蒙”

    本章完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为你提供最快的风起明末更新,第二百五十二章:大阵免费阅读。:2
键盘左右方向键"→"或"←"可翻页,回车可返回风起明末目录,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